English

制定就业战略要统筹兼顾

1999-07-23 来源:光明日报 箫吟 我有话说

——“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述要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体制完善,就业的严峻形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在未来三十年间,社会就业压力更加突出。7月初,中国留美经济学总会、四川省政协办公厅、西南财经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各地的150余位经济学人和实际工作者就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推进再就业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热烈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为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既要研究和实施治理当前失业问题的近期对策,又要研究和确定从根源上化解矛盾、预防就业矛盾激化的治本之策。

——制定就业战略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业战略可以也应该分别有所侧重。如果侧重于效率,靠竞争来调节就业,无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导致失业人数剧增和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侧重于社会公平,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可能影响到效率和经济发展。与会者认为,我国的就业战略要从国情出发,制定下个世纪前三十年就业战略时必须考虑如下问题:一是由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量大,而经济不发达带来的就业问题,二是由推进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就业问题,三是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就业问题,四是由经济转轨带来的就业机制和就业制度改革问题。

——政府应加强就业服务工作。与会者指出,政府在就业方面的责任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就业服务工作上。中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为求职人员提供岗位的职业介绍、对缺乏就业技能的人员进行的就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从事各种临时性劳动和生产自救、对失业人员提供失业救济金。国家推行的再就业工程,正是通过政府扶植和就业服务措施促进再就业。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1.国家对公立就业服务机构进行财政拨款投入,解决就业服务机构的经费来源,实行免费为求职者服务的方式,同时整顿劳动力市场机构的乱收费问题,改变一些公立就业服务机构的牟利倾向。2.从体制上进行协调,解决劳动、人事两个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管理、政策、投入方面的分割问题。3.加强对于就业服务机构的正规化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4.加强政府在劳动力市场方面的立法与监督,加强对用人单位与求职的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经济有效增长是最大的再就业工程。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不仅源于劳动力供给量的大小,就业岗位的多少,其背后还隐含着深层次的关于就业制度改革与打破“大锅饭”过程中各种利益重新分配的矛盾。与会者认为,我们不能指望单纯增加就业岗位来使所有这些矛盾都得到缓解。如果把就业岗位视为一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而市场创新是无限的。市场创新可以通过利益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创新促进经济有效增长,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其潜力是难以估量的。

——选准货币政策支持再就业工程的切入点,使货币政策与再就业政策协调配合。与会者认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降低失业率,要求货币政策发挥举足轻重的调节作用。与会者指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不容置疑,必须研究货币政策支持再就业工程的切入点和侧重点。与会者认为,在失业率偏高,物价增幅较低,社会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的情况下,不应排除增长优先政策,即将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与会者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要求把经济增长与就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起来考虑,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对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意义,认识到处理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能否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加快两者关系的协调步伐,当前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鼓励中小城市扩容,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村居民带资金到城镇建房落户,办厂经商,以住宅建设带动其它消费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二是从整个工业化发展的全局着想,更好地促进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发展,但技术及资金相对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于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对于克服市场瓶颈,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也是必要的选择。因而需要优化产业组合,实现结构升级,为扩大产出和就业找到能为有效需要所容纳的产业空间。三是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应打破国有企业对某些行业的垄断,允许其它经济类型进入这些行业进行竞争。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使城乡劳动者平等参与就业竞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